意识形态斗争要注意的两个问题
戳上方蓝字[李子旸]关注公众号,不错过精彩文章~
和其他国家/文明进行意识形态的斗争,在我国历史上,很少见。这直接导致我们缺乏相关的斗争经验。在这方面,西方人却很擅长。一部基督教史,就是一部基督徒和异教徒、异端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历史。西方人意识形态斗争的经验,格外丰富。
那么,我们现在是不是应该像历史上那样,在意识形态上保持超然、无所谓的态度,继续坚持“思修文德,远人来服”“礼闻来学,不闻往教”的传统,不去做积极主动的意识形态斗争呢?
这恐怕不行。
古代中国在意识形态斗争上的超然、无所谓态度,建立在中国文明远超周边国家、地区的基础上。因为鹤立鸡群、远远超越周边,中国古人对自身文明和社会制度的信心十足,完全不屑于和其他人争论,更不用说什么意识形态斗争了——你们爱学就来学;不爱学,也随你们的便。老子不在乎。
这个条件,我们今天可不具备。
近代以来,中国积贫积弱,内忧外患不断,国家饱受屈辱和打击。中国人对自身文明的自信心一度降到谷底。在充分恢复自信心以前,要不辞辛苦地去做意识形态的斗争,以攻为守,只有这样,才能立于不败之地。
要知道,我们现在放弃意识形态斗争,那可不是什么超然或者无所谓。热衷于意识形态斗争的西方人可不会客气,他们会持续、猛烈地进攻。我们只能陷入被动招架。在意识形态领域,被动招架基本上就等于被动挨打,而挨打多了,就会被打垮。
多年以后,待到中国恢复历史上那样巨大的文明优势,我们或许也会恢复历史上对意识形态超然、无所谓的态度。但目前,不行。目前,我们必须展开积极主动的意识形态斗争。
而要想在意识形态斗争上取得主动乃至胜利,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。
第一,坚持以量变促质变的方法。
意识形态的斗争,战场是世人的头脑,而人的头脑在思考问题时,有固定的规律。意识形态斗争,必须充分理解和利用人脑的思维规律,而不能想当然,不能一厢情愿。
人脑的思维规律,首要的一条是,人的思维是成套的。
这方面常见的现象有两个,一是贴标签,二是双重标准。
贴标签,往往被批评是简单粗暴的思维方式,其实,贴标签是人脑思维的必然。
人在生活中接触的人、事、物,太多,不可能对所有的外界信息都做深入细致全面的了解。除了少数特别重要的人和事——比如家人、工作——以外,对其他,只能做贴标签处理,否则,没法生活。
张三是个厚道人、老虎是凶猛的动物、美国很富裕很发达、川菜很辣,等等。这些都是标签。
标签是用胶水粘上去的,贴上去了就不容易揭下来。同样,贴标签的思维方式,要点就在于——不会轻易改。某人某事某物的特性,被打包成一个“认识套装”,上面贴个标签,成为一个固定印象。人脑就是这么运转的。
“不会轻易改”甚至会表现为耍赖和拒不认错,也就是面对相反的证据,也不肯修正自己的观点和看法。
川菜被认为很辣,其实川菜里的开水白菜,一点儿也不辣。可是,即使你端上来这道菜,人们也不会改变“川菜很辣”的印象。他们会说开水白菜这道菜很特殊,不算典型川菜——其实开水白菜是川菜十大经典菜之一。
美国被认为很富裕很发达,但美国明明有很多“不富裕不发达”之处,但即使你出示大量这方面的文字资料、图片、视频,甚至深入的访谈,很多人也不会因此改变美国富裕发达的印象。他们会辩称你的那些证据只是局部和少数。
反过来的道理也一样。有的地方,在人们的印象中是贫穷落后。即使你出示大量这些地方繁荣、富裕的文字资料、图片、视频,人们也不会就此改变印象。他们会认为你的证据都是假的,或者是片面的,或者是别有用心的宣传。
周围的朋友、熟人、同事等等,只有极少数特别熟悉的,我们会去全面深入的了解。对其他的人,我们会有个整体印象:某人厚道老实,某人心机很深,某人不可信任,某人很能干,某人比较懒等等。
这个整体印象一旦形成,就不会轻易改变。即使遇到某些相反的事例,比如单位里一个被认为是很懒的人,忽然这一天很勤快,忙前忙后的,你顶多有些小吃惊——今天领导要来视察么?但不会因此就改变对他的印象。
也就是说,人们对某人某事某物的认识,是打包成套的,上面有个标签。这个标签必然是高度简化和主观的。重要的是,这个标签并不会因为某些相反证据就改变——不会轻易改变。
这其中的道理在于:生活中遇到的绝大部分人、事、物,对我们来说,都没那么重要。既然如此,我们就要节省脑力这种宝贵资源,不去费力对他们做尽可能准确的判断——有个大致印象即可,这就是贴标签。并且,也不会因为出现相反证据就撕掉标签重新贴,那也嫌累。
只有那些少数对我们来说特别重要的人、事、物,比如在高考答卷时,或者选择配偶时,或者刑警侦破案件时,人们才会开动脑力,全面分析各种信息和证据,努力做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。
对贴标签这种必然的人脑运行规律,很多人误认为是偏见和歧视,甚至认为是故意冒坏水。我明明出示了证据,但他还是坚持不改。这人不是蠢就是坏。“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!”
其实,这是人脑运行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。
因为有贴标签这个思维习惯,所有又有了双重标准。
双重标准是一种常见的批评,但这种批评基本都是无效批评。道理很简单,你认为他对同一类行为有两种不同的对待,是双重标准。但他并不认为那是同一类行为。你和他的标签不同。
电影《辛德勒的名单》中的人物原型,用行贿和暗中安置等办法帮助犹太人逃生,这显然违反了纳粹德国的法律法规。可大家都赞颂他,说他是个大善人。为什么一个违法违规的人反而成了大善人呢?你们对其他违法犯罪分子也是这态度么?这显然是双重标准嘛。
大家当然不会承认自己双标。大家会说,纳粹德国的法律算什么法律。就应该违反。恶法不是法。违反恶法,好得很。
看,根子还在于大家已经给纳粹德国牢牢贴上了“邪恶”的标签。因为标签不同,所以同为违法行为,违反纳粹德国的法律,完全没问题。反对其他违法,但支持这个违法,不算双标。
我们再想象一个情景。给你看一个监控视频:三四个大男人围着一个女人暴打,打得那个女人血流满脸、惨叫不止。
你肯定很气愤,会严厉谴责这种暴行吧。男人怎么能打女人呢,还好几个大男人打一个女人。这太野蛮了。公安机关必须立即抓捕打击这几个暴徒!
接下来给你看更多的信息。原来,这个女人是人贩子,专门诱拐儿童。她拐走了某家人的小孩,并且为了逃跑,把小孩害死了。现在,这个人贩子落在了受害人家属手里。人家正在狠狠惩罚她。
现在,你还会气愤和谴责么?不会了吧。你甚至也想上去一起打吧。人贩子太可恨了。人人得而诛之。
同样是几个大男人打一个女人,你为什么双重标准呢?因为在你看来,打女人和打女人贩子,这根本就不是同一码事,本来就不应该适用同一标准。
可见,所为双重标准,实际上是大家对某人某事某物的标签不同。你认为是同一码事,他认为是两码事。两码事,当然要不同对待。这怎么是双重标准呢,这分明是实事求是嘛。
这种争论,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的。因此,批评、指责对方双重标准,也是无效的批评和指责,说服力不强。
西方人精通意识形态斗争术,在这方面经验丰富,主要表现在,他们对人脑的这种思维习惯——成套打包,早有了解,并加以充分利用。
落实到具体战术上,就是妖魔化对方,先入为主地贴上标签。一旦你接受了他们的标签,他就在你的头脑里植入了对那人那事那物的固定看法,且难以改变。然后,无论他们对那人那事那物做什么,你都会不以为意。
做东西方关系中,西方国家持之以恒地把东方国家——现在主要就是中国和俄国,加以妖魔化。细看他们的种种做法,其实不出中世纪以来宗教斗争的套路,就是把对方描述为不可理喻、超级邪恶的魔鬼。
只有理解了西方人这种意识形态斗争术,才能看明白很多西方人对中国、俄国的态度。
我们中国人会很难理解,美国人一边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公然打压、封锁华为,一边还大谈开放贸易,批评中国反制美国的公司。我们会纳闷,人的脸皮怎么会那么厚呢?干坏事的,见过。这么理直气壮干坏事且还要反咬一口的,我们文明古国的人还真是没怎么见过。
并且,西方的公众,对美国打压华为公司,很少有反对之声。要知道,他们自诩自得于自由贸易、开放社会这些先进理念,可是好多年了。他们怎么解释自己这种完全自相矛盾的做法和观念呢?
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,美国早已完成了对中国的妖魔化。在西方舆论场中,他们把中国政府丑化为全面监控信息的“老大哥”。这种妖魔化,和西方公众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既有丑化标签叠加在一起,更加牢固。既然如此,身为中国通信公司的华为,当然就不能信任了。对华为做什么,都是可以的。
所以,西方公众真心认为,美国打压华为,可以。而中国如果反制美国公司,不但不被认为是合理、正当的反击,反而会进一步强化中国的妖魔形象。
可见,贴标签、双重标准这些看似“错得浅”的行为,其实背后有深刻的心理根源,是更深层次意识形态分歧的表现。
到目前为止,在这种意识形态斗争中,我们处于被动防守、招架的状态。我们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,早已被西方那些“意识形态斗士”蓄谋已久、老谋深算地妖魔化。这是我国目前在世界舆论场上比较被动的原因所在。
那么,如何应对人类“贴标签”“双重标准”这些思维习惯呢?进一步说,如何扭转我国在舆论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被动局面呢?
关于这个,下篇文章继续说吧。
长按二维码关注“李子旸”
看更多精彩文章